
韩元勋进士第
在武夷山脉西南端延伸的闽粤赣交汇点上,有一座海拔800米文笔峰,山体形如屏风,屏北为江西,屏南为广东省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文笔峰山南麓有一小山岗,因酷似铸铁的圆形高炉,称为“炉形”。明崇祯丁丑(公元1
在武夷山脉西南端延伸的闽粤赣交汇点上,有一座海拔800米文笔峰,山体形如屏风,屏北为江西,屏南为广东省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文笔峰山南麓有一小山岗,因酷似铸铁的圆形高炉,称为“炉形”。明崇祯丁丑(公元1637年)进士韩元勋的进士第坐落其中,村为“炉形”村,屋亦称“炉形”屋。作为韩元勋故居的“进士第”没有巍峨飞檐的气势,也没有庭院深深的幽韵,如果不是一块作为平远韩姓的引以为骄傲的“进士第”匾额,也许早已湮没于时代变迁之中。翻开《平远县志》大事记,赫然记载着平远首位进士的功成名就:“崇祯十年(1640),韩元勋中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进士,为开县后第一位进士”。韩元勋身处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在短短43岁的生命历程里,致力反清复明,体现了高昂的民族气节,被后人所景仰。据《韩氏族谱》记载,平远韩姓自筀竹村开基后,在明洪武年间,新七世祖克成公定居凤头村,元勋公为新十四世祖。据当地村民介绍,进士第为韩元勋所建,建房时其父滨洲公健在,故后人尊称为“滨洲公祖堂”。
沧海桑田,韩元勋故居进士第建造时间无从考察。假若韩元勋中进士5年后所建,推测建造年代为1645年,距今已有366年历史。进士第建筑风格古朴大方,依炉形山而建,坐东南向西北,二进三开间,整屋,面阔12。76米,进深16。17米,占地533。76平方米,砖砌杉桁瓦顶。房屋布局简单明了,如方框里面的工整地画一个“井”字。“井”字划分的九个小方块里,依次为前厅、后堂、左厅、右厅,中间的是天井,4个房间分设屋一进、二进的左右两端。
在这近似正方形的平面建筑里,均为穿斗式木梁构架,大门门框、天井沿及檐阶用花岗岩石条打造,显得古朴美观。大门两边各立一石狮,附花岗岩门当一对。石狮高约1米,雕刻手法古拙圆润,两眼似球,小耳朵,鼻子如饱满的三角锥体,口阔憨厚。左边为雄狮,龇牙侧立;右边为母狮,竖耳敛神,似乎在捕捉前方的微音。这对灵气十足的石狮,是1986年重修祖堂时在屋前小河泥沙里找到,并按原位置放。所幸历经数百的风侵雨刷沙蚀,体形依旧完整,更显圆润饱满,成为韩元勋进士第的第一宝物。
大门柱为八角形石柱,石柱托起的梁、挑,均有富有客家特色的木雕,门楣的横梁上中间雕太阳流云,龙凤对称,两侧的拱形小梁及挑里,雕刻有莲花、牡丹、梅、竹等吉祥物。精美的门饰,彰显着主人显赫身份和才气。然而,大门进去后却非常简朴,一进为泥砖墙、二进为青砖墙。前堂立有圆木柱四根,上面木块镶嵌其上,按常理绘有表现“福禄寿”的图案,但历经数百年彩绘荡然无存,木柱边应有的雕屏也不知去向,为后人吁吁。后堂作为置放祖公牌位的祭祀场所,东侧厅用于会客、西侧厅用于膳食。
进士第为风水宝地,她后有文笔峰所倚,前有十里秀谷之阔,并占有“炉形”之妙。族人津津乐道说起传说:当年风水先生师徒路经“炉形”茅屋此地,师傅说此地可出进士十人,徒弟却说最多出进士一人。理由是,中了进士后,茅屋肯定会重修,不就破了风水吗?果真,进士第在打地基时,挖出十只小乌鸦,只有一只开了目,余九只没有开目。师傅羞愧万分,以盐瞎眼。其实徒弟道出了常理,父子进士已是天下少有,何况一屋十进士呢?
风水之说无从考究,但“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一块进士第的匾额抚慰了族人三百多年,族人以此为荣、以进士为尊。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其中在明朝的277年间共取进士24536人,平均每年才88人。一个在落后的农耕小山村里农家子弟,凭天生资质、寒窗苦读获取“进士”,从始进入“士大夫”阶层,实属不易。后人以“宗祖千秋祭祀,裔孙万代书香”对联,寄托承先启后、书香代代相传的美好心愿。
进士第供奉着韩代的祖宗牌已至新二十七世祖,新生代约为三十世,也就是说从韩进士算起约再传了16代。后世子孙已散居本镇的凤头村、南塘村,远播本省清远以及江西、广西等地。凤头村自韩进士以后,后世韩氏亦人文蔚起。据《平远县地名志》记载有:清代浙江清溪县知县韩秉乾、河南省汤阴县知县韩一璇、曾任民国时期旅部参谋长(建国后曾是广东省政协委员)韩伟贤等,中央苏区粤赣省委妇委书记傅才秀是本地媳妇。
韩进士以“文不惊人志不休”自励,一生践行精忠报国志向。他自幼天资聪颖,七岁就能与人应对,十七岁考职为邑中秀才。少年游学于江南,交学士名流、访名师攻经史,27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曾出使琉球国、任浙江道监察御使。他披肝沥胆、体察民情、惩腐肃贪,政声卓著。崇祯皇帝封韩元勋为琉球王,册封蕲阳王,晋阶光禄大夫,给一品服俸,赐给诸侯宝剑。风雨飘摇的明末,他矢志反清复明、报效明室。无奈大势已去,只好蜗居“炉形”故居,悲愤难遣,卒于43岁。韩元勋有《地名谣》传世,为当年从家出发到程乡(现梅州)赶考时,将经过的地名写成诗,成为今人研究客人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
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
手攀香藤长八尺,寸沟出水拐湖装。
不觉行来杉树坳,大士宫里去烧香。
共钦良畲不解渴,又买大柘当茶汤。
迈步官田羊子甸,两口塘映枫林岗。
日暮超竹坳头歇,店里蚊多早起床。
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
猴子地里无饭卖,汾水充饥透心凉。
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惶。
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进程乡。
韩元勋的进士第,还培育了他的三个儿子:光珙、光瑛、光瓒,均为邑庠生,其中长子与三子在《平远县志》人物志中有介绍。长子韩光珙刚正不阿,御强盗捍卫全族;三子韩光瓒博学能文、兼精丹青,好义忘利,优笃友谊。进士第后人感祖先伟德,族人及乡人每逢元宵节,均相约进士第敬祖,请龙灯舞助兴,摆千人进士宴,盛况空前。
“文风恒久远、美名永流传”。当地为宣传进士文化、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精神,于近年筹资300万元,兴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进士公园,将平远县的韩元勋、姚璋、刘述元、谢升庸、肖汉申等五位进士的生平、诗文碑刻其中,以激励乡人奋发进取、承传客家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韩元勋进士第穿越360多载风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01hrguangdong.com/html/sanwen/xusd34umh1r.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