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悲歌

黛玉悲歌

谋道散文2025-08-07 15:44:45
《红楼梦》是一首诗,吟咏数百载,瑰丽而凄婉。《红楼梦》是一坛酒,酝酿几千年,醇香而辛酸。残缺与悲剧,让天地易色,令草木含悲。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伟大的心灵发出了的沉重叹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黛玉
《红楼梦》是一首诗,吟咏数百载,瑰丽而凄婉。
《红楼梦》是一坛酒,酝酿几千年,醇香而辛酸。
残缺与悲剧,让天地易色,令草木含悲。
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伟大的心灵发出了的沉重叹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黛玉是美的,是一种令人炫目、不可仰视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同时,黛玉也是痛的,是一种凄艳的痛,一种脆弱的痛,一种绝望的痛。
的确,《红楼梦》是一部痛史,一曲悲歌: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和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诸名目,“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
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亲如姐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传说周末蜀主杜宇,自号望帝,死后魂化杜鹃,日夜悲啼,泪尽而继之以血。那么,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可见,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形象,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第五回《枉凝眉》曲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之句,第二十八回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都是黛玉之悲泣的写照。
黛玉善泣,而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至能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以诗一般美丽的笔调写黛玉:“左思右想……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大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哭写得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一段文字,与《聊斋志异·婴宁》写笑恰成对照。
黛玉的悲歌与哭泣就是曹雪芹的歌哭,《红楼梦》是作者的一部伤心史。金陵十二钗,那是作者半生碌碌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当心中与笔下美丽的生命之花一一凋谢之时,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
第一回中自序性的文字:“当此”“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将其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和《自为墓志铭》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语语沉痛,何其相似乃尔。这里有几分忏悔,有几分反语,有几分不平,有几分无奈,有几分自嘲,亦有几分自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作者所写的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黛玉之歌哭是曹雪芹之歌哭,又非曹雪芹一人之歌哭。千古文人善哭,其歌也无端,其哭也有怀:“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黛玉的悲哭是黛玉的也是曹雪芹的悲哭,更是凝聚着千古文人生命意兴和审美情感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在《红楼梦》中,在黛玉形象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千古文士孤鸿般缥缈的身影,听到他们探索、徘徊的足音和隐约、悠长的喟叹。
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到:孔子悲叹“吾道穷矣”而老泪纵横;屈原彷徨山野,沉吟泽畔,“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贾谊凭吊屈原,泪洒于湘水;阮籍行不由径路,恸哭于穷途;陈子昂登古幽州台,于时空浩渺中涌上心头的忧思,化为震颤古今的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古今志士仁人共通的忧患。
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与幽思,并非源于对自我生命损失的具体感受,而是面对宇宙绵邈、大地苍茫时,来自生命最深处的使命感和寂寞心,是源于人性中的高贵、伟岸和光华,是基于一种宇宙观、人生观,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哲学态度、艺术精神和审美体验。“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曹雪芹的忧思、他的“辛酸泪”,与志士仁人是相通的,在写到转世还泪的林黛玉那声声悲泣时,我们相信,他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视野。这是黛玉的、也是曹雪芹的哭泣所蕴藉的。
当文人的伤春和悲秋,不仅仅是因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生衰谢如枯兰”的失意和坎坷时,不仅仅是因为对流逝中的自我生命与青春的留恋和叹惋时,它分明是诗人为一个伟大而强盛的辉煌帝国如夕阳般坠落所发出的沉痛的叹息。文人那“惜春长怕花开早”的敏感,“不啼清泪长啼血”、“啼到春归无寻处”的哀歌,常常蓄积着几多“兴亡满目”的英雄泪。而我们在黛玉的《桃花行》和《秋窗风雨夕》的春恨与秋悲中,似乎就感受和谛听到了李贺《将进酒》中“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意境,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那“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余响。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黛玉的《唐多令》词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句,即本于李贺《南园》诗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黛玉诗词之作的意境、情致和韵味,得之于晚唐诗人为多。
在乾隆帝志得意满地自诩为“十全老人”的时候,大清王朝连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已处在崩溃、覆亡前的回光返照时期,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通过贾府的兴衰预言了这一必然的命运。通过黛玉的声声悲泣,曹雪芹从心底里早早地为他曾经所属的贵族、为一个王朝、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送行。
《红楼梦》是一部兴亡史,是一曲挽歌。这是黛玉的,也是曹雪芹的,更是时代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