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腔北调
一比吊糟,恐怕是蚌埠方言的代表了。从小处说,它是鉴定你是不是蚌埠人以及有否蚌埠待过的关键标准;往大处讲,这是判定你是否爱蚌埠区别亲近远疏划分敌我的重要依据。然而,正是这个蚌埠人口耳相传的生活中的经典口
一比吊糟,恐怕是蚌埠方言的代表了。从小处说,它是鉴定你是不是蚌埠人以及有否蚌埠待过的关键标准;往大处讲,这是判定你是否爱蚌埠区别亲近远疏划分敌我的重要依据。然而,正是这个蚌埠人口耳相传的生活中的经典口头禅,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汉字,哪怕是任何书本的语言或者文字记录也不曾见。一如当年的没有完整语言的日本,靠着偷师的文字建立起自己的国度。像蚌埠这样拥有自己方言的城市人群,人们纷纷把它付诸于汉字,极力地弘扬出自己的特色,好像慢一点就不是与生俱来的,就不够文化了一样。对此,国家广电总局对于那些用地方方言播音的地方电台电视台是坚决的打击。国家广电总局,总算做对了一件在目前看来还算有争议的好事。
蚌埠人,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场合总会说上一句:一比吊糟……也不独是蚌埠人和一比吊糟。面对这些“经典”,若想说文解字,怕也困难。试想:这些经典是如何产生的?也许它是为了弥补普通话里词汇的欠缺和空白,也许它本来就是多此一举的牵强和附会;也许它名副其实、渊远流长,也许它只是事发突然的意外和变故。不管怎样,它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产物。但因为有了力量,它们被流传了下来。如果普通话有更美好的词汇或者普通话完全普及了,这些所谓的经典还会存在吗?
张爱玲在其小说里没少用笔墨描绘了夜上海的市井街头。在这里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王公贵族、贩夫走卒,东来西往、南腔北调。单是那一声韵味悠长的叫卖声:桂花糕喽!就让人心驰神往,都会繁荣的景象可见一斑。如今这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消逝和被取代,剩下的只有怀旧的记忆了。
语言文化就好比吃饭。语言文化需要弘扬,那我们也要懂得包容、去粗取精。如今端坐在风景秀丽的南国水乡,想吃到来自西北荒漠质朴纯厚的兰州拉面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了,尽管所谓的“正宗”有不少私生子的成分。而过桥米线、沙县小吃、千里香混沌在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也同样可以: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市场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当然,所有的语言文化也未见得都能弘扬出去。再以吃饭作例,在一个贫瘠的环境里,一位食客吃到所谓的“特色”饭菜后,顺理成章地保留了陋习,把擦完鼻涕双手移想桌椅拐角的时候,却意外地收获了另一滩鼻涕。无论如何,这种饭菜是无法弘扬的,不仅仅让你裹了一份食不甘味的不安,还让你敢怒而不敢言。
如今的语言,正经历着包容和冲突的主悖定律。现在的社会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掌权,他们觉得80后太难管;80后又在批评90后哈韩哈日滥用网络语言。六七十年代的人也会写诗,80后说那是梨花体,真是湿;90后又在嘲笑80后太老土了。古文运动,唐诗宋词,新文化运动,网络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一种嬗变:传承得太少,一直在改变。如今的90后,只剩下符号语言了。
更为严重的是,变化的背后还隐藏着文化侵略。拿功夫为例,拳掌相抱的礼义在中国传承了上前年,也曾风靡世界。但如今的中国青少年在练习外国的跆拳道、空手道时,必须先大喊一声。这就说明,学习过程中其国家的文化礼仪对练习者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稍有接触武术者便知,这些外国武术,无论从拳法、肘法、膝法、腿法方面看,都能在中国武术中找到源头,只是更为简单和不适用。功夫没有学到手,还会造成中国文化遗产和千年文明的巨大流失。面对汉语,我们可曾想过:是汉语本来就不够用,还是我们本身没有去学懂?
社会学家说:不要太在意那些网络语言,它们成不了气候,因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它们只是同龄人之间相互玩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哪个年代都会有,东汉时期就有只是没能保留下来。鉴于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梨花体的是个也只是一场走向了边缘化的自娱自乐的作秀?或者说,能保留下来才是经典,而经典是难以复制的?我们已经错过了现代诗的年代。
南腔北调。南腔北调的北调可以作动词讲,只是北调之后,南腔依然还是南腔。那些留存下来的经典已为绝唱,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如果“经典”可以复制或者值得复制,那恐怕这些经典的生命力也不长远了……现代诗就是这样,被一些人糟蹋了。好在,我还没有在蚌埠听过第二个人说二比吊糟。
07/10/19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01hrguangdong.com/html/zawen/xd6534um02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