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

看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

磁倾角杂文2025-04-28 11:43:27
我爱看书,尤其爱看心理描写细腻的书。这样的书往往就某一个特定场景进行详尽的描述,语言晦涩难懂,如果不专心看,便会索然无味,但如果看进去了,那就回味无穷,让人对作者妙笔生花感叹不已。每每这时,我都会反复
我爱看书,尤其爱看心理描写细腻的书。这样的书往往就某一个特定场景进行详尽的描述,语言晦涩难懂,如果不专心看,便会索然无味,但如果看进去了,那就回味无穷,让人对作者妙笔生花感叹不已。每每这时,我都会反复的回味,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越回味越发觉值得玩味。
其中的看的书里面,有三位大师的心理描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三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和劳伦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外人评价最极端的作家。他常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文章弥漫在一种悲凉、阴郁的气氛中,高尔基就曾称他是“恶毒的天才”,不管是否认同他的价值观和写作立场,谁也不能否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天才。
与其他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是真正从心理的角度进行描写的,而不是通过事件或语言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就是其中的典范。《罪与罚》一书主要内容集中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的心理活动、犯罪过程、逃离现场和事后恐惧等方面。看这本书的那天,我全身也起了一种奇怪的“发烧的颤栗”,仿佛自己就是拉斯科尔尼夫,浑身无力,一时无法分清现实与梦幻的区别。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能对人的心理进行如此详尽的描述,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将人物内心的冲突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事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要把一件简单的事写成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巨著,而不能依靠情节取胜,而要完全集中于细腻的心理描写上,却难于上青天。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阴冷不同,茨威格的文章大多温馨浪漫,他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是公认的心理描写大家。文章语言华美,结构精致,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风格,他的作品无论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中还是在市井小民中,都会有人产生共鸣。放在今天,他一定会是最出色的畅销书作家。
普遍认为,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最出色的作品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他以一个女人的口吻将那种绝望的、毫无索求的爱表现得细腻无比,让人看了心酸泪下,却又禁不住微笑。因为太好了,我从来都拒绝看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害怕经典遭受玷污。
他的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他描写儿童心理的《热望的秘密》,他把孩子的那种纯真、嫉妒、愤怒、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能因为这个故事最为温情,所以最得我的喜欢吧。
二十世纪英国最具独特和最具争议的作家劳伦斯的作品更侧重于从琐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看他的书,要认真又认真,否则便很难从那些琐碎的描述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挣扎。
他描写母子爱情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书中主人公由于陷入了不伦之恋中,苦苦挣扎,心理描写细致精准。这部书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深入的探讨,遗憾的是因为侵犯了某些人的道德底线,此书长期遭禁。解禁后的该书也一直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客观的说,劳伦斯虽然被称为“性爱小说之父”,但他的这部书却并未有性爱细节描写,算不得出格。他只是通过主人公探讨了那种清教徒式的爱情与性生活的矛盾。
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劳伦斯生前曾经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从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虽然不一定被人广泛理解,但至少是有部分人能真正理解他了。若是劳伦斯泉下有知,当大感欣慰吧。
文学作品要有细腻的心理描写,要求作者不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颗细腻敏感的心,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受到生活的伤害,因此,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文学家通常都是命运多舛,性格乖戾,于个人而言,这样的性格是种悲剧,但于世界文学界而言,却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