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居古桥似彩虹

仁居古桥似彩虹

春账散文2025-05-26 13:13:30
脂胭河一湾幽梦,石板街足音绵长;剪不断西桥岸柳,柿如盏红映秋霜。三十年前的学生小玲发来微信:“在美丽的仁居河畔,我留下了十八岁的倩影。”随照片附来小诗,几分伤感跃然纸上:“古桥沧桑,芳草依旧,夕阳山外
脂胭河一湾幽梦,石板街足音绵长;
剪不断西桥岸柳,柿如盏红映秋霜。
三十年前的学生小玲发来微信:“在美丽的仁居河畔,我留下了十八岁的倩影。”随照片附来小诗,几分伤感跃然纸上:“古桥沧桑,芳草依旧,夕阳山外山;伊人渐远,流水无情,胭脂亦黯然。”想不到青藤爬满的古桥,竟如此牵动芳心几十年。对于诗,我不在行,便将不久前为《平远导游词》仁居古镇插页而写下的四行自由诗回赠小玲。
仁居,万山丛中的客家边城,北依江西、东连福建,曾为平远县390年之久的县治所在地。边城悠远往事,或记录于古籍诗文,或于小街深巷,为后人津津乐道。
古城“群峰耸秀、绝壁飞翻”,山高谷深阻不住古城百姓“与天半”、“与地斗”的脚步,邑人共襄善举,聚沙成塔,砌石拱桥托起沟通两岸的彩虹。《平远县志》旧志“津梁”篇中,对此大加赞赏:“平邑为三省冲涂(冲涂,犹通衢,大路),商旅辐辏(辐辏,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士民好义者往往留心利济(利济,顺利渡河,泛指有益于事),或编筏以渡,或砌石为梁,皆盛举也,不可以不记”。
城环水曲,背倚峰高,仁居古城像龟一样蛰伏于碧水潆回、楼外青山的风水格局里,首任知县王化眼光独到选址为后人津津乐道。今天,当您走进仁居,无论漫步在光溜圆滑的青石小巷,还是徘徊于芳草萋萋的古桥,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依山傍水的环境之美、古韵绵长的人情之美。
仁居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象一条玉带蜿蜒环绕仁居古镇。取材于仁居古镇的《胭脂河》,客家籍作家程贤章赋予她一个美丽的传说:
南岭万山丛中一个古镇,古镇旁边的一条小河。人们传说,有一位天上仙女,因见河水明净清澈,就常到这小河上洗胭脂,因而山民有挑水洗衣时,常见河水殷红殷红,还带着香脂气味。那些喝着胭脂河水的村姑,脸上不抹粉涂脂,脸蛋也同样泛起胭脂一样的美色。后来,人们便称这小河为胭脂河。
作为平远人,感谢程老先生为我们的仁居河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胭脂河,让仁居河有了一个触手可及的美感。闭上眼睛,我们的想像生出翅膀:东门外,古桥边,细雨打软柳,撑着红油伞的村姑在桥上招手……
记忆总是斑驳陆离、模糊不清,眼前的古桥却在佐证着记忆的真实。还是让我们一起沿着青石板河畔走,细数明清以来的石拱桥吧。
青云桥建于万历元年(1573),因以桥直通城内学宫,命桥名为“青云桥”,寄寓本地学子勤奋读书,平步青云,考取功名;桥体为四孔跨江,桥长41米,宽5.5米、高5米。
青云桥下游约300米、挂满古藤的石拱桥叫做驾虹桥,驾虹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邑人袁晏所建,驾虹桥两孔跨江,桥长47.5米、宽6米、高7.5米,建桥至今400多年,从未受险。青云桥、驾虹桥,双桥横跨仁居河,如遇雨过天晴或晨曦夕照,波光辉映,彩虹并驾,被誉为平远负郭八景之一“双桥虹驾”。民国诗人张公略诗赞此景:“绕郭平堤一水分,双桥缥缈销溪云;长虹饮涧波涵影,玉带横江浪织纹。”
由青云桥上溯800米,还有一座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永昌桥,永昌桥为两孔跨江的石拱桥,桥长37.2米、宽3.7米、高12米,桥畔筑有道教“真武庙”,故又称桥为真武桥。
仁居曲涧清流,古桥众多。离仁居古城不远处,还有几座明清古桥:六吉村的三济桥、邹坊村的大济桥、木溪村的文首桥、城南的兴桥等等。
几百年沧桑岁月,锤炼了仁居古桥群的坚强之刚与古拙之美,收纳了客家人中原遗风的“精神气”。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至今仍方便来往车辆与行人,闪耀着“泽被后世”的光芒。仁居大多的故事,大多隐藏于乡间巷闾,有如一坛陈酒,偶尔揭开,散发出沁人肺腑的醇香。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兵败,退入广东。在平远的仁居河畔的牛牯岽、宝珠筑营驻为扎。据《平远县志》旧志“名胜相国卦竹”中记载:“在梅子畲(注:平远县泗水镇境内)有竹成丛,叶上有红点如血。相传宋文信国公过此,摘叶竹啮血点卦,至今血痕犹存,俗称为满山红云。”客家人历史上饱尝国破家亡流离颠沛之苦,故对扶国匡民的英难历来敬重,为表达对文天祥重名节的钦佩之情,古城仁居百姓特设相公庙,供奉宋帝昺、文天祥和陆秀夫雕像,并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六这三位相公爷的生日时祭拜。古城最为隆重的“祭江”活动时,迎请“三相公爷”,并与关公等巡游仁居古城大街小巷,在驾虹桥上做道场、举行祭拜仪式。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曾作诗咏叹:“乡乡都建相公祠,犹见遗民故国思。欲向梅畲寻卦竹,满山红处立诗碑。”
“留得声名万古香”,据民俗专家考证,现在梅州各地一部分客家会,其祖先就是文天祥的义军,战败后定居下来。美丽传说,设庙祭拜,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古城百姓中竖起一座丰碑,代代相传,如古城“凤山积翠”(仁居古城的附廓八景之一)的杜鹃花,春风为信,怒放遍野,红似梅畲卦竹。
仁居,确为“仁人之居”,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于县以来,以剿灭粤闽赣边盗贼为已任,广施仁政,安抚百姓。平远山陬草县,虽曾历太平天国农民军残部滋扰、南明王朝抗清的“五指石战役”,但总体还算太平。山高皇帝远,穷乡僻壤的百姓尚能“苟全性命于乱世”。清末民初,仁居河畔的平远人热衷于“兴办新学”,客家人崇尚的“耕读传家”扣准在时代鼓点上。至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共办新式小学堂60余所;民国30年,全县共有各类小学175所。1929年,省城来的督学马衍在《视察平远学务报告书》中大加欣赏:“虽贫寒子弟,都有受前期小学教育机会,未受教育之人,不过百分之二”。民国期间,山城沃土滋养了国之栋梁或慷慨之士,如广东北伐总司令姚雨平、淞沪抗日烈士黄梅兴与姚子青、交通部长曾养甫、“行政院长”余俊贤等。民国的平远,从平远走出去的将军有32位,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山城的夜空星光闪烁,文韬武略“大腕”英豪,让平远分享梅州“文化之乡”的传奇。
早在三百年前,平远人与闽、赣客家边民一起,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在仁居河书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