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人生

轮椅上的人生

侠儒散文2025-08-19 17:28:51
瞻仰宁夏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的时候,我被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守陵人所吸引。于是,我就试着走进他的世界,追寻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触及一个孤独无奈而又坚强不屈的灵魂。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再一次来到任山河烈
瞻仰宁夏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的时候,我被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守陵人所吸引。于是,我就试着走进他的世界,追寻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触及一个孤独无奈而又坚强不屈的灵魂。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再一次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这天他的心情特别的好,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讲述了关于他的经历。
他叫张俊文,1967年出生在彭阳县最为偏僻落后的东山大山沟里。他是农民的后代,大山的儿子。他也有天真烂漫的童年,有过莘莘学子的书生意气和豪情壮志,曾以优异的成绩被固原师范录取。然而,他命运多桀,人生坎坷。1985年,暑假回家,他不幸在一次意外的塌方事故中损伤了脊椎骨和中枢神经,造成了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只有靠轮椅代步的重度残疾人。从此,他痛失学业,离开师友,身陷“囹圄”,忍受病痛的缠绕折磨,经受生与死的考验,人生跌入艰难困苦的低谷。可是他没有被挫折击败,不屈服噩运的摆布,凭着他直率乐观诚实坚毅的个性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生活态度,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毅力,坐着轮椅拖着骨瘦如材肌肉萎缩的残腿,用一个男儿一半身躯和健康的心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创造了他的生命奇迹,成为一个残而不废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广大青年和残疾朋友树立了榜样,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找寻渡过“苦海”之舟
走进他的卧室,就被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所包围。斗室虽小,但书柜里、桌子上、床头上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的墙壁上挂着“自强不息”的字幅。这不正是他人生的格言和真实的心理及生活的写照吗?
残疾了二十二年的张俊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与不便,经受炼狱般的生活煎熬,就像一粒种子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破土发芽,顽强生长。在贫病交加的时候,他不肯放弃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书成了他走向进步的阶梯和生命“伴侣”。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支撑起床头桌读书写作练字。为了读书写作,他一爬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使瘫痪的肢体常常压得红肿溃烂。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卧床读过了《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世界名著,完成读书笔记和日记100多万字,陆续在《中国残疾人》、《宁夏日报》、《宁夏教育》、《固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
刚刚出院的他,就像跌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知自己的路在何方?只好用满怀激情的文字抒写心中感受,描绘他钟爱的一切,抒发人生的悲愤与无奈。用文字填补他生命的缺憾,用知识和智慧开创轮椅之路。为了能到县城参展求教,弟弟用轮椅推着他,亲自带着自己的作品,翻山趟河,常常步行近200公里路程往返于县城与家门之间。当他的作品逐渐被各类报刊所认可时,他终于看见了光明的曙光。他在写作之余还给周围的孩子们免费理发、教字,给村民们刻章、修表。曾有人在新闻媒体上用“在不幸中奋进的人”和“扼住命运咽喉的强者”报道过他的自强精神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谈到他所发表的文章时,他带着不足和遗憾告诉我:“尽管我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但收获甚微。知识是我的精神支柱,是帮助我渡过苦海之舟,是我毕生的功课,我将用我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感悟生命,服务社会,回报恩情!”

风雨飘零就业路
人只有参与社会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残疾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他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作用。
张俊文的家乡是以环境恶劣,自然条件落后而闻名于彭阳。就是一个正常人要想好好生活也得倍付艰辛,那么轮椅下的路又在哪里呢?当时正值19岁的他,并不甘心等死,更不愿虚度年华,他感受亲人的养护之恩,为了找到适应自己的位置,以实际行动分担家庭的经济重负,他决心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为此,他用那支血泪之笔多方倾诉呼吁……
十七年前,他终于以一个强者的勇气和行为,以自己不同寻常的情操和社会影响打动了县政府的领导,他被安排到了一个只有六个人的白阳镇福利校办工厂。给他一个参与社会的机会,给他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从此,他从类似鸟笼般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来到了耳目一新的新天地,进行艰难的人生塑造。他心存感激,带着厚望在工厂里主动承担手工制作粉笔盒、贴标签等工作。在劳动的过程中,他还发明了一种快速贴商标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经他之手制作并贴上标签的粉笔盒就有十多万个,能堆积成一座大山。为了推销产品,他坐着轮椅,往返于县城的大街小巷,遭受过白眼、冷遇,但他毫不在意。作为残联的通讯员,他还经常采访、写稿件,参加演讲、募捐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时候为了赶搞,经常熬到深夜。他的行为和义举,深受人们的好评和赞扬。
然而,他每月只能拿到不足100元的工资和父亲打工赚下的钱维持着白水煮面的日子只度过了三个年头。后来福利厂因管理不善,资金匮乏而不得不宣布倒闭。在发给他的辞退通知上是这么写的:“……一次性补助500元生活费,……按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办事……”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摇着轮椅徘徊于彭阳街头,凄凉无助,欲哭无泪,不知何去何从?
接下来的日子,便又是一个漫长的求职路。他吃力地摇着轮椅东奔西走,走访有关单位,恳求再给他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他四处寻访无果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全了他的愿望,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任山河烈士陵园唯一的老工人退休了,一般有条件的人都不愿意去那个破烂荒凉,阴气森森的地方上班。民政局领导当时就把看陵园大门的差使交给了他。
1992年深秋,正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他和父母再次远离家乡和亲人,悄悄地来到这个孤寂破旧的院落,乱草上坟头的墓地,和长眠在这里的398位英灵朝夕相伴。初来乍到,那些个孤独无眠的夜晚,他和父母挤在一间往下直掉土块的危房里相互安慰,孤苦相依。半夜里冷风吹打的窗户纸哗哗作响,寒风破窗而入,吹冷他们淡薄的被子,冻得直打颤。更不幸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小偷撬了他的灶房,偷走了仅有的一点口粮,使得他们的生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