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泛舟

斜阳泛舟

老春散文2025-09-14 20:26:28
我爱看书,所以也爱买书,偶尔也会写一点随感心得什么的,不过你可别把我当成作家,我还差远着呢?顶多算一个文学爱好者罢了。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大都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最好还要满头银丝,外加一副眼镜。这些
我爱看书,所以也爱买书,偶尔也会写一点随感心得什么的,不过你可别把我当成作家,我还差远着呢?顶多算一个文学爱好者罢了。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大都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最好还要满头银丝,外加一副眼镜。这些我都不具备,所以不敢妄自吹擂。我只把看书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趣,不必有刻定的时间,也不拘泥于时间的长短,一二小时也可,十几二十分钟也行,即使再忙,每天都有这项日程安排。
书不多,大都通俗易懂,并不深奥。学生时代,喜爱一些娱乐休闲杂志,如《女友》、《青年一代》、《青年月刊》等。上面会不间断地刊登一些名家之作,也有一些同龄人的作品,更有一些读者的参与的栏目,增添了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接触到了一些港台作家的作品,如琼瑶、岑凯伦、亦舒等。我敏感的琴弦就这样被她们挑动起来了,牵引着走向一个个未知的港湾。而席慕蓉、三毛、汪国真、邓皓等几位作家的诗歌、散文、随笔,又像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情感的迷雾,使身心到达了一个新的领域与高度。后来走向工作岗位,看的书相对多了,也杂了。由于时间的约束,迫使自己开始有选择性看书,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喜好,和知识性、文学性无关。
刚开始时,我看书没有特定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后来兴趣慢慢增加了,我就喜欢看一些情节曲折描写生动的,常常是看完之后,思绪还沉浸在故事里,久久不愿清醒。而现在我喜欢看一些随笔散文以及鉴赏类的刊物,散文大都偏向于抒情类,喜欢慢慢地随着作者的思维走向,走进那种意境中,进而慢慢体会回味。感觉好的文章才可以用上“品味”一词,而一般的文章只是一种阅读,再次就属于浏览翻阅了。按层次分:鉴赏类的属上乘,随笔居中,而散文屈居末尾。原因有三:其一、鉴赏类的文章相比而言做到了百家争鸣。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可以接受来自各个层面读者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议纷呈,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尤以古代作品更甚。现代作品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影响等原因,略逊几分。毛泽东说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鲁迅先生说过:解剖自己直面人生。这需要坦荡、豁达、更需要勇气。试问现代有几位作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有这种胸怀?其二、随笔虽属散文的分流,在文笔上应有更高的标准,要做到语句流畅,语言短小精悍,措词恰当,表达详尽,否则就会流于“闲谈”或是“自言自语”,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三、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甚至于上下五千年,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八千里路和云”。笔锋一转,要水到渠成,收网而归,就要抓住中心脉络,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那个“神”字。这需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否则就是一个篇杂文了。
多年以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阅读,一边摘抄。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段落摘在专门的本子上,如遇到感觉特别好的文章,就不仅仅是摘抄一部分了,为了不破坏文章整体的形态美、意境美,我宁愿辛苦一番,全文抄录。所以至今还保留了好些此类的剪贴本、摘抄本,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偶尔闲暇,随意翻阅,颇有收益。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这样话:一个人阅读书籍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这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就像蚕吐丝。巴金也说他早年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感情无处倾诉时,经常求助于纸和笔。对此,我心有同感,灵感一来,突发奇想,三言二语,洋洋洒洒,都是最真的心得。生活中往往会遇有多很美的事物,我希望自己通过文字把这种美表达出来,继而传递。只是常常感觉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而总想挖掘前人作品的精华和可取之处,“溺水三千,大浪淘纱”。古人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用心体会着,因为阅读书籍的过程不仅是积累知识拓展智慧的过程,更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人生旅程,亲情、友情、爱情,都无法相伴永远,我希望文学能削减这种种遗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