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 会
“集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现在依然存在,也有的称呼“庙会”,我家乡的人们一般称呼为“过会”,招呼亲戚朋友来村里“赶会”或“赶集”。“集会”在农村就是一个重大节日,村里每年也只有一次“集会”,十里八乡的
“集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现在依然存在,也有的称呼“庙会”,我家乡的人们一般称呼为“过会”,招呼亲戚朋友来村里“赶会”或“赶集”。“集会”在农村就是一个重大节日,村里每年也只有一次“集会”,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会带着礼物而来,大家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一顿丰盛的午饭,喝一点酒,非常高兴热闹。似乎有农村的社交集会的意味。一般来说每年“集会”村里都会“写戏”,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上一个戏台,连续唱上七八天,让喜欢戏剧的父老乡亲听个够、美个够。在人民公社的年代一般都是集体出钱去“写戏”,改革开放以后,一般有那些“先富起来”的一些人慷慨解囊“写戏”。如果村子里经济效益不好,又没有“先富起来”的人,那只有村民们攒钱“写戏”了,只不过唱戏的时间会很短暂,象征性的唱个两三天也就算了,只是起一个气氛烘托作用。
我老家的村里的“集会”是农历七月初十。因家里有些事情,正巧又是集会,头天下午就赶回了村里,走在熟悉的街道,感觉倍感亲切。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支上了零时的炉子,外地人不知道是做什么,我一猜一个准,蒸“皮渣”!“皮渣”是我们这个地区独有的食品,它的主要原料是粉条和水粉芡,再加上各种调料,装在碗里或小盆里,上锅蒸两个小时,出锅即可食用。当然,“皮渣”还有许多吃法,可以油煎,也可以煮炖,可以配别的菜,也可以单独食用。有名的菜品如:大锅菜、三下锅,“皮渣”都会作为主要的原料。家乡的人们尤其喜欢“皮渣”这道菜,一般的红白喜事、过年过节也都会有它,它味道鲜美,口感润滑劲道,甚至在过年过节“皮渣”还会成为馈赠佳品嘞!
虽然集会在明天,但村里的主要街道,小商贩已经占满了街边的位置,晚上就在此过夜了。村里的“礼堂”已然开戏,老远就听见了豫剧的腔调。村里的“礼堂”其实是一个会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建成,只不过很简陋,只有戏台上是瓦房顶,下边只是一个露天的空场地。村里要召开会议、看电影、看戏都会在这里,只不过要自己带凳子。会场里已挤满了看戏的男女老少,年轻人看似在看戏,实则在寻找爱情的目标,这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交场所。只有老人们和戏迷们在仰着头聚精会神的品尝着戏剧的魅力。
“过会”的这一天,从上午十点以后村里开始沸腾起来,各种商贩挤满了街道,加上“赶会”的人们,买衣服的、买各种食物的,人们来来往往,闹闹嚷嚷,街道显得尤为狭窄,却也正好映衬了“过会”的热闹非凡。在村口一般是卖农具的、卖牲口的,相对来说就比较松散。这时候,各家的亲戚朋友陆续到来,主人已经准备好酒菜,只等客人来了开席。客人们来时也都不空手,有搬整箱的啤酒,也有白酒,也有提着整件的牛奶或饮品。改革开放前,人们赶会只带着一串“麻糖”(类似油条的油炸食品)或几斤面来“赶会”,有的人甚至会空手而来,那时候赶会主要是图“吃”,到亲戚朋友家“赶会”改善一下生活。我小时候曾经跟着堂兄去邻村“赶会”,当时年龄小,不懂得什么,现在想起来,我们几个“两个肩膀扛着头”就去赶会,主人很是冷淡。而现在则不同了,亲戚朋友来时拿一点像样的礼物,本身就是给自己脸上装光。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拿几斤面或一串“麻糖”去“赶会”,简直能把人羞死。
当然,如今的“赶会”似乎变了味道,男人们使劲的喝酒,好像是“赶酒会”!喝醉的人大有人在,出丑露乖的人也很多。总而言之,农村的集会是积极的。
这次回老家“赶会”和儿时的朋友和同学们相聚在一起,心里感觉十分熨贴,许许多多的经历难以忘怀,谈起那时的种种情节,情绪十分高亢,大家不知不觉酒就喝高了。喜欢这种久违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赶会”的味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01hrguangdong.com/html/sanwen/x6d3ds6hy1g.html
上一篇:都市随想
下一篇:那一天,输给了一只蚂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