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与死囚的约定
孔子把民生、国防、诚信列为治国三大要素。子贡问,三者若必去其一,应当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应该是哪一个?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所以被孔子
孔子把民生、国防、诚信列为治国三大要素。子贡问,三者若必去其一,应当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应该是哪一个?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所以被孔子列为治国方针的首位。
成语“画地为牢,削木为吏”。是说画一个圆圈,作为牢狱,削一根木桩当作狱吏。要求囚徒不越出圈外,这是一个诚信的约定。这个约定能否实现,关键是囚徒能够守约。“画地为牢,削木为吏”是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一种理想境界,历史上未必真有。虽然《封神演义》第23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但这毕竟是小说故事,当不得真。
不过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倒的确有过。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腊月,唐太宗视察大狱,里面关着390名等待处决的死囚。李世民不主张严刑峻法,对死刑的审核很慎重。他要求死刑核定,必须“三复奏”,即向皇帝报告三次,务求不枉杀一人。但他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这390名囚徒都经过了严格的复奏程序,每个人都罪有应得。李世民在临刑前问他们处还有什么愿望,死囚们都说,希望能回家和父母妻儿再见一面。李世民沉思之后,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同意给他们8个月假,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必须在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返狱伏法!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信用可言,皇上要三思而后行啊!”李世民坚定地回答说“朕不负卿,卿亦必不负朕。”这是要要戴胄按他的意思去办。
这是一个死亡约定,囚徒们回来后就是赴死。他们能回来吗?连李世民自己也没有把握。他是在做一次赌博,以他的“诚”去赌死囚们的“信”。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是验证这场赌博的最后一天。长安城内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泄不通,他们要见证奇迹是否会发生。约定的时辰到了,狱吏按册点名,少了一个,家住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未到。大臣们认为,有这么多囚徒守约,已经是奇迹了。但李世民还是叫要大家再耐心等一等,他希望他的真诚能感化所有的囚徒,没有一个失约。时间在慢慢地流失,等待的人们感到奇迹不会再发生了。就在此时,一辆牛车渐渐地由远处进入人们视野。从牛车的车蓬里探出一个清瘦蜡黄的头来。他正是徐福林。原来他已经病了很久了,只能雇了一辆牛车赶路,所以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时辰。
此时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李世民觉得,这些囚徒能够信守承诺,从容赴死!说明他们已经弃恶从善。
390名死囚,无一例外地遵守死亡之约,似乎只是一个神话,但却一次验证了中华道德文化的巨大教化功能。诚信是道德的基石,如果皇帝不守信,言不行行无果。如果官员不守信讲真话,尔虞我诈、谗言惑上。又怎能期望庶民能够以诚相待;以信相守。更何谈死囚们能遵守死亡之约。2014.11.28.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01hrguangdong.com/html/sanwen/x65733502ht.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