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的“儒缓”
湖南的觉醒离不开曾国藩,而打醒湖南人的,则是曾国藩的头号敌人洪秀全。中国自李自成之后,就一直处于满清统治之下,汉族是没有机会凝聚民气的,一般而言,一个强大的治理力量的成器,总要经过千百年孕育,像周朝,
湖南的觉醒离不开曾国藩,而打醒湖南人的,则是曾国藩的头号敌人洪秀全。中国自李自成之后,就一直处于满清统治之下,汉族是没有机会凝聚民气的,一般而言,一个强大的治理力量的成器,总要经过千百年孕育,像周朝,清朝,等最为典型。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战败,给了汉族重新聚集力量的理由与机遇。
太平天国为什么只能由湖南人打败呢?因为整个中国南方,湖南是地理最封闭、独立的,湖南离得南京也不远不近,战事蔓延到湖南就是遇到缓冲的地带,使得湖南地理上空前重要了,而军事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得到权能,还能给许多人养活自己的就业机会,许多人可以藉此青史留名,也可以藉此咸鱼翻生,也就是,失败了也无所谓,反正他们反的不是“真皇帝”,道义上就有力量,好像是为正义流血,很荣耀的事情。
曾国藩打仗并不漂亮,凡是显得有点愚笨,他是善于打战略的,蒋介石尊重曾国藩,也是体现在重战略,这一点张学良公子总结得对,说他爹(张作霖)有度量无战略,老蒋有战略无度量,很准确。
张学良算是捡了一条命,老蒋的度量其实比想象中的狭逼得更多,张学良活下来应该感恩戴德了。
曾国藩曾被称为“儒缓”,就是中国儒家分子喜欢办事厚积薄发,后发制人的习惯,自然做事情要环环相扣,一链条接着一链条,一环断掉,就自然全军覆没。曾国藩当年与洪秀全打仗,全亏的湖南老乡的“宁死不屈”,他的胜利是靠毅力换取的。太平军打仗风驰电掣,但是熬时间的耐性比不过曾国藩,也是因为这样,太平军常胜,但是关键时候却屡屡挫败,洪秀全喜欢常常听自己军队占了什么小便宜,对天朝也是喜欢粉饰之,但是曾国藩累积的仇恨却是与太平军的胜利成正比例地与日俱增的,因此,一旦天京城破,南京就在劫难逃。
换言之,就算是湘军全军覆没,对于曾国藩来说也是很正常的,明朝覆灭的时候,同样有湖南的将领急死在前线,曾国藩应该对这些常识是心知肚明的。
曾国藩的“儒缓”也帮了他很大的忙,就是他不像其他军事人物只是局限于带兵打仗这样军事上的事情,他在洋务运动和笼络天下知识分子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样很巨大,可以说把整个汉族的气场搞了起来,也使得湖南成为了中国近代近代力量的“发动机”。
曾国藩这样做是由于深思熟虑,绝不是才能必须达到那样广阔的境地,因为只有着眼大局,才能把太平天国力量消化掉,使之在道义上失败,而不只是军事上。他与太平天国抗衡,不是斗军事智慧,而是在争取时间和未来,从这点上来讲,洪秀全就要显得“短智”得多。
实则,太平天国自我系统的压力使得其力量不能凝聚,流散于南方,势力孤单,终究只能如失魂落魄,石达开不能回到南京,不能南下,于是只能带部队逃去四川,可是,这条路也是条“绝路”,历史上只有刘备和诸葛亮做得相对成功,张献忠等枭雄都没有能复制刘备。石达开这次西进,也是有怯惧心理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01hrguangdong.com/html/zawen/x463idirgyy.html
上一篇:《朱诺》:懵懵懂懂的性与爱
下一篇:《人证》:人性的证明与战争的证明
相关文章